江苏汇通江淮,畅达黄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生态禀赋优越。习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把“环境美”作为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
3月5日下午,习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水平发展这个第一个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生产力,江苏始终把绿色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新征程上,江苏如何进一步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让“美丽江苏”绿意盎然?
习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头羊,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兴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一系列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海上风电、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绿色低碳成为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动能。
江苏各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涌现出多个“首个”,在全国乃至全球成为绿色“领头羊”。
2022年5月,常州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式投产,千年盐穴变身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气罐”发电5小时能满足6万人一天用电需求;2022年10月,全国首艘纯电动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驶离长江太仓港码头,率先开启了内河航运的“纯电时代”;2023年6月,满载液态二氧化碳的槽罐车平稳驶出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亚洲最大的5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正式投产。
经济发展大跨步,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与环境保护并肩而行,“含金量”与“含绿量”共同上升。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江苏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上已找到了“公约数”,寻求到了“最优解”。
2023年,江苏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达92.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既是供给端、又是需求端,既服务重点项目、本身也是重点项目,对经济稳步的增长、就业增加等有明显拉动效应。
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既能改善空气质量,促使污染成本内在化,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公平,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又能推动行业向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提升竞争力;腾出的排放指标还能用于支撑优质项目建设,实现“腾笼换鸟”。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是江苏省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示范项目。项目一期规划约800万吨,主要生产精品线棒材,同步建设循环经济、钢材深加工、装配式钢结构等相关产业。2023年3月,项目一期全面投产,实现了废水零排放、煤气零放散、固废零出厂,水处理系统“喝”进去的是废水,“蒸”出来的是值钱的“盐粒”。
“目前,公司在环保方面已投入近百亿元,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废气超超低排放,企业正按照环保绩效A级企业标准,加快落实相关改造工作,同步进行创A申报,在业内晒出一张‘点绿成金’的靓丽名片。”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总指挥董力源表示。
江苏生态环境系统将价值判断与环评审批紧密结合,全力支持优质项目落地,同时强化技术判断,积极为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出解决方案,推动环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经济绿色发展。
此外,全力服务存量转型,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项目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评价,累计完成火电、钢铁、印染等30余个重点传统行业先进性评价;制定《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1440家重点企业组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168个工业园区开展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太湖之水,孕育江南水乡韵味风貌,造就吴越大地的繁荣富饶,凝结成长三角绿色发展的璀璨明珠。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专门询问太湖治理情况。2023年,江苏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开展治太工作。
坐船徜徉在无锡梅梁湖之上,湖水清澈,鱼儿游弋,成群的红嘴鸥掠湖而过,随船飞行。初春太湖,生机勃勃。
然而,坐落于太湖西北部的梅梁湖,曾经是蓝藻湖泛的重灾区。湖西区域入湖污染负荷占全省入湖总量的七成以上,成为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聚焦的重点区域。
从空中俯瞰,广阔湖面上,高压控藻井坐镇“前线”,长长的围挡似有力的双臂将外太湖的蓝藻拦截在外,引至控藻井中。吸藻船、蓝藻运输船、水草打捞船等移动船只自由来往,配合打捞作业。无锡近岸142公里岸线个打捞平台将蓝藻及时送往13座藻水分离站,每年近6万吨藻水在这里被脱水处理。
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就湖论湖”的湖泊治理方式不是长久之道。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从湖体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注重上下游统筹治理。江苏各地以河流为抓手,对40条河流“一河一策”编制水质达标提升方案。
洮湖、滆湖作为太湖“前置库”“净化池”,生态区位重要。2023年,江苏出台滆湖、长荡湖系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洮滆片区清退圈圩3.22平方千米,恢复湿地3.59平方千米,滆湖清淤395万立方米。
沿太湖三市还从长远着眼,推进战略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16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8家省级绿色工厂、16个绿色工业园区在太湖沿岸连点成片,展现出盎然新貌。
2月26日,位于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的万洋科技众创城项目一期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预计2024年12月将投产。“原先片区里有250家‘危污乱散低’企业,对园区重新规划后,现在引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等绿色产业,预计亩均税收将从不足5万元提升到30万元以上。”常州万洋科技众创城项目负责人翟惟斌说。
太湖治理更加注意“水”“岸”并重,调水引流、生态清淤和湖泛防控缺一不可。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宜兴段全面建成,又为太湖增加一条大规模清水通道;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为太湖实施大规模清淤探索有效途径;无锡新城污水处理二厂采用新工艺,出水水质提升至准Ⅲ类水标准……新时代“太湖美”音调更响,和声更丰富。
一年间来,太湖治理成效显著,湖体水质实现新改善,指标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蓝藻防控实现新成效,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轻;流域治理实现新提升,重点断面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2007年以来最高。碧波万顷、风光旖旎,新时代“太湖美”曲乐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