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籍文献中,“火箭”一词具有极不相同的意义。按作业原理的差异,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弓弩等机械弹力发射箭,用于纵火和燃烧;一种是运用火力喷发推动箭矢,完成纵火和爆破杀敌的意图。后者已具现代火箭的雏形,可称之为原始的固体火箭。笔者介绍的是后一品种,即以固体火药为发射剂,借反作用原理而发射的古代火箭。
火箭的来源地问题,有“我国说”、“印度说”和“拜占庭说”三种观念。其来源时代,也存在“北宋初年说”、“1232—1233年说”、“1250年左右说”和“12世纪说”等不同观点。科技史学者潘吉星研究员证明古代火箭技能实来源于我国,来源时刻可推到1161年。
火箭发明的条件是发射剂——固体火药。在唐代中期或至晚为五代时的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已有原始火药的清晰记载。五代末、北宋初,我国已经有了真实的军用火药。在《武经总要》(1044年成书)中,有火药方的最早记载。约在十二世纪初,我国已研制出固体火药,用来制造焰火。后来,又呈现了反作用设备“起火”或“流星”,制成了依托反作用原理升空的焰火。这些为火箭的发明奠定了发射剂(固体火药)、药线制造和反作用设备运用的技能根底。
1161年宋金采石战役中运用的“霹雳炮”即为源于焰火技能制造而成的原始火箭弹。1232—1233年金人在金蒙开封府战役中运用的“飞火枪”,其形制和结构原理可能与《武备志》中描绘的“飞枪箭”相同,便是导杆较长的火箭兵器。这种火箭兵器很快为蒙古戎行把握,并被用于西征欧洲和南下灭宋的屡次战役中。
宋金元时期的火箭主要有两品种型,一类是兼具纵火爆破功用的火箭弹,如“霹雳炮”;一类是以纵火和杀伤为主的火箭,如“飞火枪”。一般多为单飞火箭,但蒙元时已制成集束火箭。后者火力密布,命中率比单飞火箭高出许多倍,对敌方有生力量或粮草辎重会集的当地构成严重威胁。
历史上,我国与阿拉伯国际的来往十分频频。经过海陆通道展开的人员、学术和交易的来往,为我国火箭技能最早传到阿拉伯区域发明了条件。而蒙古军西征,在阿拉伯区域树立了伊利汗国,为阿拉伯人引入火箭技能供给了便利,我国火药、火箭技能也在此际直接或经过阿拉伯人直接传入欧洲。
我国古代火箭技能在亚洲区域的传达状况,大致是沿着蒙古戎行讨伐的道路世纪从我国传向五湖四海。蒙古海上与印度的往来很频频,陆上树立的伊利汗国与印度西北部接壤,我国火药火箭技能可能在这一段时期传入印度。所以,在印度前期梵文著作中叙说的焰火方剂,多是我国《武经总要》、《武备志》等所载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