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朝下装进-196℃的液氮罐中,身体慢慢被冰层覆盖,变得坚硬。这不是科幻大片里面的惊人情节,而是现代人体冷冻技术的最后一步。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熊、蛇等动物可以凭借冬眠度过长达数月的寒冷冬季;某些温带海域的牡蛎等软体生物,在冬季零下20~30℃的夜晚会冻成冰雕,然而在潮水回涨化冻后,它们依旧存活。
由此,上世纪60年代,美科学家罗伯特·艾汀格在其作品《永生的期盼》中正式提出了“人体冷冻”的假设,即危重人群能够最终靠类似冰冻手段进入“休眠”,将时间暂停,以求在技术更先进的未来解冻复活。
这个设想至今听来都非常疯狂,但在死亡面前,或许是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很快就有人选择了尝试。
1967年,美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由于身患肺癌,且已至晚期。面对这种绝症,没有退路的詹姆斯接受了罗伯特的劝说,在支付了50年冷冻费用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冷冻人”。
当心脏停止跳动,医生宣布其在临床上已经死亡时,技术人员迅速用特制的“冷冻保护液”取代了他身体中的血液,经过一系列繁复措施后,詹姆斯的身体被正式放入-196℃的液氮罐中,等待50年后的人工唤醒。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后续尝试者日益增多。更有甚者将“人体冷冻”视为葬礼的另一种方式,如果手头有点紧,还能选择8万美元的“纯大脑”冷冻套餐。相比变成灰烬,他们寄希望于通过这一种方式去搏一张永生的船票。
目前全球共有4家人体冷冻机构,分别是美国的Alcor、CI,俄罗斯的KrioRus,以及中国的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迄今为止,已有累计超3000人参与冷冻,提前预约人数更是与日俱增。PayPal联合发起人、亿万富豪彼得蒂尔就曾表示,他已首付20万美元在Alcor给自己预定好了“冷冻套餐”。
当然,冷冻人能否被唤醒仍旧是一个未知数。就像原本应该在2017年“苏醒”的詹姆斯,逾期5年仍留在冷冻罐中。如彼得蒂尔等富人只是将其视为人类在生命尽头进行挣扎的最后手段。相比之下,他们更热衷于在活着的时候去追求留住岁月的方法,技术与钱结合就能砸出各种各样的“续命术”。
2013年,哈佛教授辛克莱尔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持续一周外源性补充1号辅酶(“沐艾茵”核心物质)后,长寿蛋白sirtuins活性得到非常明显激活,18个月大(相当于人类60岁)的暮年实验鼠剩余寿命延长近3成,多项老化指标(肌肉/毛发/骨骼)显著逆转。在后续华盛顿大学、庆应大学等跟进的临床实验中,该物质在人体中也表现出明显效果。
这一发现令人振奋,全球生物科学技术企迅速推动其转化落地,面世早期喊出了2万元1克的价格,成为富人专属。到2017年,香港生物科技企GeneHarbor研发出全球首款酶法此类补剂“沐艾茵”,即使价格仍旧高达4位数,但相比初期已经堪称平价,次年上线京东后就收割了不少高端用户。更有甚者一次性购买几十瓶,全家人一起服用。
当然,与人体冷冻以待“永生”的追求不同,当前技术方法更多是偏向于改善健康情况和拉长人类生存期,参考“沐艾茵”超2万条评价,大众反馈多集中在“精力充沛”、“睡眠改善”等方面。
尽管如此,虽然依旧无法攻克“永生”这一难题,但生命抗老科技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表明了冷冻人有被唤醒的可能。
此前,俄罗斯科学家在知名期刊《Current Biology》发文表示,他们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冰封了42000年之久的线虫重新“唤醒”,还可以正常的进食、活动,甚至繁衍后代。生物学家认为,若能够进一步揭示其中机制,或许可以将这一幕在冷冻人身上重现。
给人带来更多希望的则是在2017年和2020年,2个被命名为Molly和Emma的人类胚胎,在冰冻近30年后,借助人体成功分娩。
或许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如今已经沉睡的那3000多人,在未来能够等到苏醒的那一天。当然,最终的答案只有时间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