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成都硬核科技提升生命质量

时间:2024-02-04 来源:产品中心
详情

  科技是新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向未来,前沿尖端科技不仅将直接改变社会生产力,更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大变量。为此,成都正加强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聚焦先导性、颠覆性、带动性等发展的新趋势,围绕市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策略,补齐在技术探讨研究领域的短板,以技术突破带动众多领域的创新。生命科学以及医药健康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是培育创新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选择。

  如婴儿嘴唇般的粉红色,代表着新生、愉快、希望。它是生命的颜色,是温暖而又炽烈的希望。科学家、企业家用知识叩开生物之门,破解一个又一个奥妙的生命密码,同样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科学的未来与希望。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人,心怀梦想、砥砺前行;这个时代总有一些情怀,涌动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关照。硬核科技,无疑是增进人类福祉的那个“最重要的条件”。在新经济浪潮下,这座城市聚集着一大批有情怀、有技术、有担当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们为生命传递温暖,更为成都生物医药的发展点燃希望。

  2019年7月,《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关于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两个文件正式印发,不仅明确了成都到2030年,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0亿元的量化目标,更提出了“建成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将成都打造成为全世界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的城市定位。还从支持研发创新、推进重点项目、强化企业培育等7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助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举行后,成都发布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将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并进一步谋划了“5+5+1”的产业细致划分领域。明确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把细胞放进一个特殊的“大冰箱”,它们就能像蔬菜水果一样“保鲜”。如果生病了或者想抗衰老,只需要再度复苏它们,细胞就变成了“神药”这可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技术。

  来自成都的新经济企业四川伍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伍衍生物”)就搭建了这样一个细胞库,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为科研、医疗乃至个人提供细胞存储服务。目前,已有5000余名用户在这里储存了自己的干细胞或免疫细胞。伍衍生物联合发起人唐文超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就表示:“存储的细胞产生了生命价值,就好像存在银行的钱产生了收益,其利息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换个角度说,当这些储存的细胞苏醒,将为生命带来美丽的绽放,焕发出最初的“粉红色”容颜。

  据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 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但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

  如何让人们在寿命延长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干细胞、功能医学、慢病管理、再生医学慢慢的变成为公众在健康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些新技术不仅能治疗疾病,更能逐步提升生命质量。伍衍生物正是在其中看到了发展机遇。唐文超和记者说,“有人预测,干细胞未来对社会的影响就像当初互联网的出现一样,将会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现在,细胞存储、临床研究就像是20年前的互联网。”

  唐文超举例道,如果个人在儿童时期存储牙髓干细胞,就可用来医治牙周病、牙周再生、口腔颌面部放射性骨坏死等疾病,给牙齿再生的希望;在年轻时存储免疫细胞,则可以在年长后用于抗衰老、增强免疫力。

  细胞领域的研究吸引着全球顶尖研究者和资本的目光,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其研究成果不仅应用在疾病治疗上,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近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有5次颁发给细胞领域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在2006年发现,有4个基因能够对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使细胞恢复到年轻甚至是胚胎干细胞的状态。今年9月,美国福泰制药宣布以9.5亿美金现金收购一家专注细胞疗法的生物科学技术公司Semma Therapeutics。这是美国历史上临床前阶段生物技术公司金额最大的现金收购案例之一。

  唐文超和记者说,中国的干细胞研究处于全世界的第一梯队,临床实践走在了世界前面。干细胞对于难治性疾病,有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当下被视作“终生携带”的疾病未来都有望被治愈。

  要提取、保存细胞并不是特别容易,它对冻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温度不合适就会影响活性。在伍衍生物的细胞研究中心,实验员们正在对采集的细胞样本做病毒检测,一切符合规定标准后,再放入特制的洁净室内制备、保存。在保存时,旁边还会存放一个自动液氮供给罐,一旦细胞储存罐的液位线下降,供给罐便自动补给液氮,从始至终保持深低温环境。

  当记者来到伍衍生物细胞制备中心时,见到一批一米多高的液氮罐罗列排开,罐内就储存着细胞。而这些液氮罐独创的设计能够让它始终处于深低温状态。这种温度对人来说太冷了,却是细胞休眠的最佳温度。

  现场工作人员存、取细胞时,都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并戴上口罩、手套,打开液氮罐时,可以看见冒出的白气,一根根冻存管被迅速地放入。每份细胞都会打上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唐文超表示,细胞存储和制备技术成熟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质量控制门槛低。他指出,细胞存储作为未来细胞使用的关键一步,从标本的采集、运输,到细胞的制备、冷冻、储存,要经历4个层级多达100余项的相关指标检测,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造成细胞污染,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由于细胞存放时间长,普遍按年计算,细胞库是否安全稳定、制备工序是否严谨,都是选择细胞存储时一定要考虑的因素。在国际上,细胞储存有一套严格的品质衡量准则,即世界通用的AABB标准。去年9月,伍衍生物正式建成了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美国AABB标准的实验室。

  “我们同时是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和美国AABB协会的会员单位。”唐文超向记者介绍道,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包括《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和《细胞库质量管理规范》的撰写人李俊博士等来自世界以及本土的领军人物。

  对前沿技术的追求让公司实现了良性发展。伍衍生物于2018年7月试运行,2018 年10月开始正式运营。公司及其配套产业公司,运营5个月就实现了阶段性收支平衡。唐文超和记者说,“企业目前估值为1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底可达20亿元人民币。”

  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日前联合发布的《细胞储存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18)》指出,全球干细胞储存市场价值在2018年约为81亿美元。中国目前干细胞以新生儿围产期组织干细胞存储为主,干细胞存储率在全年出生总量的比重中仅为1%左右,发达国家干细胞存储率则达到15%至20%,中国干细胞储存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细胞医疗的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细胞采集和储存,中游的细胞研究与细胞制品研发,以及下游的细胞治疗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唐文超和记者说,公司未来的目标是用3至4年时间进入中国干细胞领域的第一梯队;用5至8年扩大产业规模,致力于让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生命保险”。

  近年来,细胞医疗的有关政策及规范频频发布,无一不见证着细胞储存及应用的标准化里程。去年8月,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中,明确将干细胞临床应用服务列为现代医疗服务。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我国将对体细胞临床研究进行备案管理,并允许临床研究证明安全有效的体细胞治疗项目经过备案在相关医疗机构进入转化应用。

  不过眼下,商业化的细胞存储服务要大规模应用仍有许多法律与政策问题是需要解决。“强监管是必须的,因为行业需要标准。但生命健康是人的根本需求,怎么样提高效率是其中关键。新一轮的医学革命正在到来,中国要想在这一领域弯道超车,应有更加开放的政策支持。”唐文超对未来的政策配套充满期待。

  在今年初由美国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不少都与医药健康产业有关:灵巧机器人、早产预测、肠道显微胶囊、定制癌症疫苗、可穿戴心电仪。据了解,自2001年起,该杂志年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突破性技术”,用站在全球科学技术最前沿的眼光,对技术商业化及影响力进行研判。

  纵观全球,医药健康领域已成为硬核科技最集中的领域之一。正如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医疗健康不同于传统产业,尤其是对生物医药创新行业而言,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同样认为,“技术的创新及转化,是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技术正是成都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突出优势之一。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成都高新区位居全国第六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国双创周期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13家单位联合在成都发布了全国范围内的首张颠覆性创新榜单。其中,在2018颠覆性创新榜50强中,成都占据7席,其中3席就来自成都医药健康领域。分别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机器人、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平台、新一代医学实验室整体智能化检测流水线。

  事实上,成都的技术优势源于其渐趋完善的医药健康生态。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王向东分析认为,“成都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成都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等丰富的科研及高校资源,为医药健康的技术迭代与革新持续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成都医药企业扎堆,为创新提供了动力源。不仅有四川科伦药业、成都倍特制药、康弘药业等一批本土领军企业,赛诺菲、艾尔建等世界500强企业同样在这里布局发展。

  程京还认为,“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转化,不能离开政策的全力支持。”他进一步分析表示,目前,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在“入口”的创新起点上支持很多,经费充足,但在“出口”方面,当科研产品要进入流通领域变成商品时,合理的、及时有效的政策或法规就显得更为重要。

  今年7月,成都印发了《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意见》)、《关于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系统规划了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未来,以及推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程京高度评价了这一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的“成都范本”,他表示,“成都推出的先行先试、优先审批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对其医药健康产业的技术未来进行了规划。在《意见》中,成都定位于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明确要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药创制高地、国内领先的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国内领先的小分子药创制基地等。武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单国洪对此评价道,“《意见》极具前瞻性。”他表示,在成都重点鼓励创新发展的领域中,不仅涉及目前国内大热的免疫治疗,还有正在探索的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还涉及对3D技术、5G技术、可穿戴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应用的鼓励。

  今年7月,成都出台《关于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发力打造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而这也是时隔3年,成都生物医药再出新政,覆盖了2016年成都印发实施的《关于加快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以下简称“原政策”)。

  这一次,成都目标更长远,在多重维度支持翻倍,真金白银地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掌握硬核科技。

  相比3年前,《政策》提高了支持力度。首先,在支持新药研发方面,对1类生物制品、化学药品,1类、2类、4类、5类中药和天然药物,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并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每项最高资助300万元,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每项最高资助500万元,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取得注册批件的每项最高资助1000万元,单个企业(机构)每年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

  在支持医疗器械研发方面,《政策》对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最高支持额度是“原政策”的1.5倍。在加快仿制药发展方面,《政策》对被确定为参比制剂品种的最高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对国内前三家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最高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4倍。

  在增强外包服务能力方面,《政策》对首次获得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资质的企业(机构)的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非关联生物医药企业(机构)服务的支持力度是“原政策”的2倍。

  在加快产业国际化方面,《政策》对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最高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给予最高可达200万元的资助。


上一篇:红领巾多彩实践|真诚浇灌友谊 “红领巾”铸就团结
下一篇:【48812】2023年9月23日液氩价格最新行情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