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国内民商航天首款基于自主研制的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运载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意味着我国首款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飞行验证,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火箭发射并不少见,为何这次备受瞩目?因为这枚火箭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这也是其最大亮点。
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为两级构型,箭体直径3.35米,全箭高度49.5米,起飞重量约219吨,起飞推力约268吨。火箭一级采用4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二级由1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和1台天鹊10吨级游动液氧甲烷发动机组合而成。
作为运载工具,火箭是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发动机犹如火箭的“心脏”,采用什么推进剂,是决定火箭能力的关键因素。
火箭推进剂可大致分为固体推进剂、液体推进剂等。其中,液体推进剂包括液氧煤油、液氧液氢、液氧甲烷等,每种类型各有利弊。例如,液氧煤油优点是成本较低、比冲较高,但也容易积碳、结焦。
液氧甲烷由液态氧气和甲烷混合而成,具有燃烧效率高、绿色环保、成本低、易制取等显著特点,燃烧完之后积碳的问题也非常容易解决,能够减少发动机重复使用时清洗的工作量,降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维护成本,因此被认为是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的理想材料之一。
“液氧和甲烷是民用化和工业化程度很高的推进剂,非常容易获取,价格也更低廉,一旦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成熟应用,未来这种推进剂作为一种可以大批量采购的工业品,成本将更加可控。”火箭研制方蓝箭航天CEO张昌武介绍。
朱雀二号副总师兼副总指挥戴政曾提出构想:在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道路上,如果采用液氧甲烷做推进剂的火箭升空发射、抵达火星等太空目的地后,更容易实现推进剂的就地制取,直接助力满足火箭返程的动力需求,降低火箭去程携带大量推进剂的负担。
航天事业难度大、风险高。放眼世界,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已进入快速研制发展期,国内外多款液氧甲烷火箭正在研制中。仅今年上半年,国外已有两款液氧甲烷火箭挑战首飞入轨,但均以失败告终。
朱雀二号的研制也不是一帆风顺。去年底,朱雀二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因二级游机异常关机故障遗憾失利,蓝箭航天成立专项工作组查明故障原因和故障机理,并针对故障采取多项改进措施,通过仿真、地面试验与发动机试车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在今年3月18日通过故障归零专家评审。
从首飞失利到复飞成功,并非易事。嘉兴蓝箭航天中心火箭总装测发部经理冯涛说,从遥一到遥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发动机点火试验、地面振动试验、液压试验以及最后的总装检测。
以此次任务中担当火箭智能化“方向盘”使命的大功率电动推力矢量伺服系统为例,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研制团队历经5年研究,最终让这一火箭智能化“方向盘”能精准执行系统给定的动作指令,充分满足了这款液氧甲烷火箭对伺服系统低成本与高性能的要求。
本次飞行试验主要考核火箭发射和飞行全过程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各系统接口的匹配性,为后续火箭正式商业飞行奠定基础。“此次发射,我们收获的不单单是一枚火箭,更作为民营航天力量收获了研发、试验、生产、发射全链条的完成能力。我们将继续朝着火箭批量化、商业化研制目标前进,用创新打造自身独特价值。”张昌武说。
朱雀二号的成功发射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型谱的空白,有望降低商业火箭发射成本,为商业火箭发射市场带来变革。“我们将继续以朱雀系列运载火箭为重要产品,对产品做持续优化迭代,逐步提升火箭性能,为市场提供低成本、高性能、大运力火箭产品。”张昌武表示。
不论是国有航天,还是民营航天,都是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人类更好探索太空、和平利用太空。放眼国际,商业航天蓬勃兴起,进出空间、利用空间、探索空间水平持续提升,慢慢的变成了全球航天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过近10年时间,我国商业航天从无到有,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成为中国航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商业航天产业涵盖上游火箭发射、卫星及地面设备研制、中游卫星运营和下游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专家这样认为,我国商业航天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已经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为主,逐步迈向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阶段。
据统计,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超过400家,在轨商业卫星超过350颗。商业航天释放了可观的经济潜能,目前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催生出众多民用科学技术产品,为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引擎。
同时,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亮点纷呈,快舟火箭、长征火箭等发展快速,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公司成果不断。商业星座建设初具规模,卫星批量化、智能制造能力持续提升,商业航天新型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应用发展空间广阔。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金台认为,我国航天发射频次大幅度增长,商业化航天发射市场需求很大,民营航天企业形成了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商业运作灵活、市场导向明确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有专家这样认为,必须看到,我国商业航天目前仍然处于比较早期的探索时期。以商业火箭为例,研制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从设计、工艺、制造、测试到发射这一完整链条,仍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在实现市场批量化交付的道路上还需努力。未来如何逐步提升运力和减少相关成本,是商业航天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措施,《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白准确地提出了促进商业航天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原则和举措,相关各方积极推动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财税补贴、市场培育、产业开发等多形式发展支持政策持续落地,北京、湖北、海南等地也持续发布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相关意见。
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在十一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中,中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31个,约占1/4。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全力加码前瞻性布局,储备大量核心技术,助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发展。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答题,惠普与20多万家中小企业组织深入合作,中国市场是惠普打造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三北”工程,是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的序幕。
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30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白皮书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数据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开启战略合作,中科星图将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地合肥。
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说,模型的大小、训练所需参数量的规模等因素直接影响智能涌现的质量。
当癌细胞缺少一种重要蛋白时,能激活免疫系统的“备用机制”来对抗癌细胞。
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社会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一招。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本期带您走近五位科技工作人员,在他们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感受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暨首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共展出200余项“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
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丝路电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高品质的产品“触网”。
该院历时3年成功开发出我国首套电力电子小步长仿真测试平台(REsim),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电子装备小步长实时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