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临港新片区举办2024临港科创大会,旨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创、产业、人才、金融、教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会上,RISC-V生态创新中心、同济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筹)、璞跃中国临港创新中心、国际神经医学实验室、低空智联创新中心等7个科学技术创新项目签约落地,进一步丰富临港新片区科创生态。
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今年,临港新片区将迎来成立五周年,科学技术创新正迈入2.0时代。
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建立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为公司可以提供0到1的源头创新、1到10的创新加速,和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政策保障,聚焦建设国际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提升临港新片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未来临港发展的重中之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处处长陆瑜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新片区创新体系呈现出全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拨投联动机制等显著特点。
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市场需求侧开展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效率更加高。本次科创大会认定授牌28家临港科创新锐企业,新认定3家创新联合体和1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长三角-天岳国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上技国际全球离岸创新网络基地正式揭牌,进一步凸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众多周知,0到1是企业创新最艰难的时刻,技术也没有正真获得市场验证,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为帮助早期原创技术跨越死亡之谷,陆瑜特别提到,今年下半年临港新片区将创新推出拨投联动机制,并率先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片区主导的科技型产业进行试点。在企业创业初期,由政府提供专项补贴进行支持,企业创业成功,这部分补贴可以转化为一小部分股权,形成政府与企业风险利益共担的机制,帮企业度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
扎根临港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这次获颁成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院长胡海鹰说,他们正积极承担引力波探测、月球背面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以及国家星网、天地互联等新兴起的产业任务,下一步将联合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包括卫星测运控、图像处理、气候、城市勘探等应用领域,围绕全产业链发展进行布局。
目前,临港新片区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目前已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有效期内高企数量达到近1493家,拥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38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慢慢的变多的科技公司在临港新片区的沃土上集聚成长。
以本次新签约的RISC-V生态创新中心为例,将聚焦RISC-V CPU等核心芯片设计研发及国产OS/PaaS开发应用,加快推进RISC-V应用生态建设,打造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生态。
记者了解到,新片区已落地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平台、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平台等16家新型科创平台、科研机构,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实现科技公司引进、培育、孵化数量近百家,产学研合作数280余项,知识产权数720余项。
科创大会现场,临港新片区对2024科创杰出贡献人物和2024临港十大科创先锋进行了表彰。会上还启动了X·Time2024国际创业大赛, 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办,共设汽车电子、关键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四个新质生产力赛道,面向全世界内遴选项目,项目落地还将匹配落户支持、安家补贴、永居便利、研发补贴、免费办公、融资支持、定制化金融服务等政策保障。